一家之言:海港申花输球尴尬,亚冠改制或成鸡肋。

近期,中超联赛的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在亚冠赛事中相继以客场大败的结局被淘汰出局,这一结果引发了众多球迷的批评。面对这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困境,我们不得不从实际出发,审视中超球队在亚冠中的表现与定位。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看,海港和申花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但竞技层面之上,足球并非仅仅关于胜负。而今的中超,其实力与财力均无法与冠军荣誉相提并论。因此,追求竞技场上的“争先”固然重要,但足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多年来,中超联赛的格局如何,各俱乐部实力如何,球迷们自然心中有数。一些人为追求“亚冠为国争光”的口号而忽视现实状况,进行道德绑架,实属不智之举。在法理上,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等同于为国争光。中超作为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同样是以商业运营为主的联赛。

如今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有钱就可以组建全外援首发阵容。然而,这样的产出与中国企业汇聚全球贤才的商业运作完全不同。这种虚荣无太大意义,且浪费巨大。因此,中超俱乐部无缘亚冠精英联赛八强也并非意外。

从商业角度来看,亚冠是个消耗巨大的赛事,对于中超球队而言可谓冷暖自知。他们参加这样的赛事,既有动力也有压力。近年来,沙特足球投入重金,其球队进入亚冠八强便是明证。然而,经济层面考量,申花和海港等队参加亚冠所获得的收入相对其工资支出微不足道。

与欧洲豪门相比,如意大利的国际米兰,其进入欧冠八强所获得的奖金占其工资支出的近半数。这便是人家愿意三线作战的动力所在。对于中超球队而言,多线作战的风险很大,涉及球队阵容厚度、轮换制、伤病情况等诸多实际问题。此外,东亚的复杂旅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实际情况。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的球员已经不多,加上年龄、伤病等因素,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的一线球队展开激烈对抗。因此,对于一个具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作为俱乐部的管理层和真球迷,应当明白联赛与亚冠的关系以及自身实力定位。拥有同理心的球迷大多会支持俱乐部的战略决策。作为商业体,球队只需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需过于在意那些执着于“亚冠为国争光”的要求。

纵观中国足球历史,如广州恒大曾经的亚冠辉煌已成为过去式。尤其是那些总是提及“恒大”的伪球迷更应明白当下中国足球的困境与现实。自知的宝贵之处在于正视现状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联赛保级及杯赛单轮游”或许是当下至少一半中超俱乐部的现实生存策略。

在如此环境下,有同理心的球迷应当理解并接受现实——还需要什么“外战”的辉煌?“内行内战”的优秀不也是一种优秀吗?因此,亚冠名额的减少或许对于中超而言是一种解脱。更何况现在的亚冠或许只是“鸡屁股”,并非昔日之“香饽饽”。

总之,面对中超球队在亚冠中的表现与定位,我们应当有清晰的认识与理性的思考。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迎来新的希望与曙光。

标签: 亚冠 中超 申花 欧冠 鸡屁股 洲际赛场